第11屆海峽兩岸地貌學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
發(fā)布時間:2018-05-30 來源:中國地理學會

第11屆海峽兩岸地貌學研討會于2010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南京大學召開。本次會議由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、南京大學海岸與海島開發(fā)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臺灣大學地理環(huán)境資源系聯(lián)合舉辦。共有68名來自南京大學、成都理工大學、臺灣大學、臺灣師范大學等單位的代表與會。

本次會議的議題為“地貌與資源環(huán)境、環(huán)境災害與管理、環(huán)境保育與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”。南京大學王穎院士和臺灣大學張長義教授為會議科學顧問,會議主席由南京大學鹿化煜教授和臺灣大學林俊全教授共同擔任。會議安排了一天半的學術交流,共有32名學者作了會議報告。其中,南京大學的王穎院士、高抒和鹿化煜教授和臺灣大學的張長義、林俊全教授分作了“當代海洋科學新進展”、“潮灘極淺水邊界層與動力地貌過程”、“晚新生代全球變冷驅動亞洲中部階段性變干的風成沉積證據(jù)”、“莫拉克風災與臺灣永續(xù)國土之省思”、“極端降雨事件在河川地形演育的角色之探討”的大會報告。這些大會報告內容豐富、既有科學前沿性也具應用特色,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。

本次會議也體現(xiàn)了如下特色:一是兩岸學者對災害與環(huán)境的重點關注,如臺灣學者介紹了莫拉克臺風和極端降雨事件引起的泥石流、滑坡等災害和地貌演化,大陸學者也就汶川地震的次生地質災害、中國近海的地震和海嘯災害等展開了討論。二是吸引了兩岸大量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參與,與會專家對研究生的報告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和建議。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各有10余名本、研究生參加會議,此舉不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學術視野,而且在加強兩岸未來的學術人才培養(yǎng)和交流方面也大有裨益。三是會議中涌現(xiàn)了一些新的觀點和認識,引起了與會代表的興趣。如南京大學的朱大奎教授提出了“新南水北調設想”,即利用華北平原的地下古河道砂體來存儲長江的豐富洪水資源,構建地下水庫來緩解黃淮海平原的用水壓力。

會后,代表們赴安徽黃山、浙西大峽谷和杭州西湖濕地等地進行了野外考察交流活動。


聯(lián)系我們

中國地理學會

地 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大屯路甲11號

郵政編碼:100101

電子信箱:gsc@igsnrr.ac.cn

主頁網(wǎng)址:http://basketballbullsstore.com

電 話:010-64870663

傳 真:010-64870663

版權所有:? 2001-2012 中國地理學會    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大屯路甲11號      郵編:100101
電話:010-64870663      傳真:010-64870663      E-mail:gsc@igsnrr.ac.cn
備案/許可證號碼:京ICP備18020997號-6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502053842
技術支持:北京智聯(lián)軟件技術有限公司